Inquiry
Form loading...
新闻类别

洞察安全管理底层逻辑 构建“四位一体”本质安全架构 | 领导干部上课 党员书记讲座第五十期

2025年3月27日

 

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,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,高效推进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,3月25日,吉塔内煤业公司党委开展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培训,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刚作题为《洞察安全管理底层逻辑,构建安全管理体系》的讲话。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李刚作题为《洞察安全管理底层逻辑,构建“四位一体”本质安全架构》的讲座,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、中层干部、安全员等60余人参加了培训。

培训中,李刚围绕“海因里希定律”、“安全事故死亡不可推翻的定律”、“按底层逻辑重构四位一体本质安全架构”、“提升心态安全模式,升级安全管理操作系统”等内容进行了讲解。

 

李刚指出,企业要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,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,核心是要从安全管理工作的复杂性、走向简单之路,简化复杂, 寻找深入研究安全管理的底层逻辑,重塑安全管理的心智模型,重置安全管理的操作系统,构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,对症下药,重在治本,实现系统本质安全。

 

海因里希定律,又称“海因里希安全定律”、“事故三角”或“海因定律”,是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赫伯特·威廉·海因里希提出的一套工业事故预防理论。

 

 

李刚说,海因里希定律揭示了金字塔结构用1:29:300:1000比例模型对事故进行模拟,重大事故是量变积累后质变的结果,大量未被注意的小问题最终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。在进行同一项活动时发生无数次事故,必然会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发生。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,必须减少和消除无害事故,要注意事故的最初迹象和未遂事故,否则最终会酿成重大灾难。海因里希定律反映了事故因果链理论工伤事故的发生、发展过程被描述为一系列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发生过程,这表明我们首先要预防为主,减少事故未遂和隐患(金字塔底层),防止重大事故发生,而不是只注重结果。二是事故的连锁反应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一系列因素(如人的不安全行为、不安全条件、管理缺陷等)引发的,堵住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。第三,量变到质变。小隐患的积累会突破安全门槛,最终导致质变(重大事故)四是安全事故可防可控。有了扎实的管理才有可能杜绝事故发生,有了方法论,而不是杂乱无章、不见踪影。按照海因里希统计定律,强调切实加强隐患排查、风险预警和主动干预,而不是事后追责,就完全有可能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。只要运用科学理念、科学方法,真抓实干,真抓实干,全面加强安全管理,切实提升安全管理水平,从隐患的发现和管理,特别是金字塔底层的隐患的显著消除,按照因果关联的逻辑,逐级向上,各个层级显著减少,顶层趋于接近于零。

 

李刚表示事故是事故中的必然事件在安全生产领域,事故可能看似偶然,或者从统计角度看,企业突然发生了安全事故,事件的发生很突然,看似偶然。但对于具体的事故来说,它却是必然事件。我们按照事故发生的机理,环环相扣,这个事件必然会发生,事故发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事故的背后,往往有很多隐患的积累,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。企业中存在的隐患越多,存在的时间越长,在这种环境下,人或物在受到辐射伤害作用的时间越长,受到伤害的几率就越大,积累起来的事故概率也就越大,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成为必然。在常识安全方面,未消除或未受控制的危险源包括物理缺陷、管理方面的差距、感知风险(认知偏差),这些危险源具有可叠加性,动态变化劣化,不可逆,有机会窗口。当产品达到系统容错阈值(100%)时,必然会发生事故。这就是不容置疑的“意外死亡定律”!

 

安全管理的底层逻辑是,安全隐患在现场,风险在一线,事故预防的主体或者抓手当然也在一线,在风险识别和风险防控上。立足“本质安全”抓好“本质安全”一、找到安全管理的底层逻辑,化繁为简。加强一线风险防控是安全管理的本质。安全的本质是控制风险、预防事故。控制风险、预防事故,事故发生在现场,风险在一线,所以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风险识别和风险防控上。风险识别和防控的主要作用是现场的一线人员,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安全管理的一个底层逻辑。也就是说,不管我们的管理体系有多复杂,不管公司的组织架构有多复杂,最终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加强现场一线的风险防控,这才是安全管理的本质,这才是安全管理的底层逻辑。所以,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就是加强一线人员对风险识别,以及风险防控的意识和能力。这里面还有另外一个逻辑。高层的能力和实力很强,可能一步步衰减,也可能基层一线员工不强,但反过来,基层一线员工的意识和能力强,中高层的意识和能力就一定强!

 

以“安全本质”为抓手构建“本质安全”以及在“无人安全、提效降险、隔离危险”原则下本质安全外延的进一步拓展,都是把重点和落脚点放在基层一线的风险管控、事故预防和系统性本质安全建设上,是一种安全理念,是一个不断升华和迭代的动态过程,第一级本质安全源于本质安全设计建立,第二级本质安全是通过对运行过程的不断优化和改进,对本质安全治理的源头进行运用。

 

本质安全包含四个维度,第一是人的本质安全。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内在驱动、能力本位、习惯养成、动态适应四个方面,实现路径是安全教育培训、行为模式优化、安全文化渗透。第二是物联网的本质安全。核心点为隐患消除设计、危险物质替代、流程简化、设置安全缓冲区、防哑元设计、提前预警、标准化作业、双保险、全生命周期管理、人人都是安全员、能量管控、状态稳定、新技术迭代、本质安全供应链。三是作业环境本质安全。核心点主要有无害化替代、工艺简化、空间优化设计、环境温湿度及光照条件达标、人机交互优化等。四是管理体系的本质安全。核心理念是重构顶层设计,建立安全及各专业治理架构,建立根源追溯管理机制,推进过程本质安全化,风险智能化管理,推动安全文化培育。

 

李刚强调,一是各级领导要按照安全等级心智模型进行管理,从低到高分为危险的非安全人、依赖性安全人、自律性安全人、本质性安全人四类,做好准确分类,然后按照安全等级,配置不同的精力和管理资源进行管理,精准施策,特别是把控好“关键少数”高危分子,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安管理由粗暴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。二是转变安全管理思维模式,升级安全管理操作系统,从简单单一的严格控制和惩罚模式,转向系统思考、风险预测、文化塑造和持续改进的模式,将安全理念融入组织、企业管理和个人思维行为的底层逻辑。拥有“安全-业务”一体化思维在抓安全工作中,必须把安全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规划、一起布局、一起检查监督、一起考核、一起考核奖励。必须摒弃安全就是安全、业务就是业务、两层皮、两码事的观念,因为安全事故是在业务过程中发生的,安全工作与业务工作必须做到“五个同时”;从被动思维变为主动思维,被动的安全管理,管理不会深入,无系统、不及时,就容易出现安全事故!安全事故随处可见,局限于被动,就容易进入恶性循环。主动的安全管理,就会主动学习、主动改进、主动思考、主动筹划,安全管理工作也会深入、系统、及时,就会营造安全稳定的局面,进入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;从个人到系统的思考、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,管好局部,管好个别都不能保证整个系统不出问题,不发生事故,只有管好整体,只有管好整体、管好系统、管好全局,才能不发生事故。因此,安全管理应从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、全要素考虑和控制,建立从个体到班组到组织的本质安全思想,个体也要从个人的安全观念、安全意识培养到安全操作习惯再到良好习惯的固化,班组也要创建标准化流程、标准化操作,组织要考虑建立组织整体的本质安全体系;不断改进和提高思维安全管理从来不是速成的,而是一个系统工程。安全管理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要秉持持续改进和优化的思维,持续改进,持续提升,不断从外部制约因素转化为安全管理的内在逻辑,以领导为主导,层层向下渗透管理,对标找差异强化,“认知提升-行为强化-系统反馈提升”!良性循环;拥有PDCA闭环管理五大思维摒弃“发现问题-做出批评-提出工作要求”、没有后续跟进的管理习惯,养成“发现问题-进行标杆管理-分析原因-制定针对性措施-明确措施-落实措施-评估措施效果”的闭环管理模式,形成安全生产管理的习惯,只有这样,安全生产管理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证。

 

管理体系本质安全与人、物、作业环境本质安全形成“四位一体”的本质安全结构,技术、制度、管理、文化深度融合,在源头植入安全基因,以安全治理和生态建设的理念重新构建安全管理“操作系统”,实现安全管理从“被动防御”到“主动免疫”的跨越、从“合规安全”到“主动免疫”的跨越,实现安全管理从“被动防御”到“主动免疫”的跨越、从“合规安全”到“卓越安全”的跨越。